
▲在柯貞拓展營,王琳唯一“寄出”的信。新京報資料圖
“少女被特校虐待致死”發(fā)生后,引發(fā)了很多反思。
在新京報9月29日刊發(fā)的報道中,一名本應在家庭庇護下成長的少女,因所謂的“厭學”等問題被送入特殊教育機構,最終在嚴密的“矯正”與“管理”中失去了生命。
此前,“中牟發(fā)布”的情況通報稱,涉事的河南柯貞拓展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已關停。另據(jù)報道,公司負責人馬某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一些特訓機構本身存在運營不規(guī)范、暴力懲戒等種種問題,直接導致了類似悲劇的發(fā)生。這一方面,此前的媒體報道也多有披露。
但從新京報此次報道的細節(jié)里可以看出,這不僅是一起個體悲劇,更映照出家庭教育在面對“叛逆”的孩子時所展現(xiàn)的焦慮和慌亂。當初決定把孩子送進特訓學校的家長們,以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或許更值得予以關注和反思。
比如,此次報道中,五位接受采訪的學員均表示沒有值得信任、可以求助的大人。這反映的是此類特訓營內未成年學員們的普遍心理感受,但又何嘗不是他們在被送往特訓營前的心路歷程。
得承認,被送往特訓機構的學員都不算怎么“好”,他們或厭學或沉迷網游,也或與父母頂嘴、“不聽話”。對此,一些特殊學校承諾,“孩子回去會變得懂事很多,像變了一個人一樣”。顯然,這對頭疼孩子教育的家長來說,有著不小吸引力。
問題是,如果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異常”行為,叛逆趨勢,動輒就被貼上“需要矯正”的標簽,這等于是把問題都歸咎于孩子本身。
魯迅先生就曾在《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明確提到,父母對于子女,應“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但時至今日,一些家長在面對家庭教育挑戰(zhàn)時,或者耐心不足,或者方法不對路,仍只想著將責任外包給所謂“專業(yè)機構”,寄希望讓孩子在接受“嚴格管理”后,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改變。
家長這種急于“糾正”的心態(tài),給眾多特訓機構帶來了生意,但對處在成長期的子女而言,不見得是件好事。
因為,這背后反映的是部分家長對完美子女的執(zhí)念,而達不到要求的子女們,除了要面對特教營的種種嚴格約束和懲戒,還有自己的挫敗感和沮喪。
在類似事件的相關報道中,就有學員因不堪忍受特訓學校的高壓,跳樓造成骨折;此次不幸去世的少女,也曾表達“我恨我自己不爭氣”的自責。
或許,比起這些孩子們桀驁不馴的外表,其隱秘、復雜且脆弱的內心,更值得大人們關注。
事實上,與那些通常意義上的“好孩子”、當前評價體系中的“優(yōu)秀”同齡人相比,他們可能更需要被尊重、被愛護。然而,這種需求卻常常因為他們的“不聽話”“不優(yōu)秀”,而被選擇性地忽略了。
對父母來說,家庭教育,不應尋求對孩子的刻板“規(guī)訓”,更不應把個人的意愿強加在子女身上,而要學會把他們視為平等的獨立個體。
通過耐心陪伴與正確引導,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與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支持,父母才有可能走進孩子的內心,進而在他們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幫其找到方向,不迷路。
如此看來,重溫魯迅先生的《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仍有其時代價值。盡管理解子女獨立人格,做覺醒的父母,這個過程并不容易,卻是為人父母者的責任,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無論如何,父母們都應當摒棄“教育外包”思維,別再總想著把自己的子女送去特訓營了。
撰稿 / 流水(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李立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