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節(jié)氣百科全書》
作者:宋英杰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25年7月
秋分的自然與人文意境
《說文解字》載:“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宋代楊萬里詩云:“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p>

秋分一候·雷始收聲?!抖墓?jié)氣百科全書》插圖
秋分節(jié)氣,通常是在9月23日前后。
秋分節(jié)氣日,夏已退守長江以南,領地已縮減至約120萬平方千米。與此同時,秋的疆域擴充至約630萬平方千米,已達鼎盛狀態(tài)。秋分時節(jié),冬的地盤逐漸呈現(xiàn)與秋可以分庭抗禮的態(tài)勢,由約210萬平方千米快速擴張到430萬平方千米,為其增量最大的節(jié)氣時段。
秋分時節(jié),天氣給人的感覺可以用兩個字形容:爽、朗。爽,天氣清爽了;朗,天空明朗了。于是,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夠望穿。這時乾坤靜肅、風色高清。因為大氣通透清朗,天空開始呈現(xiàn)“高清”版本。
秋爽、秋云、秋水、秋月,集成了秋分的自然與人文意境。
古人筆下“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如秋云”的秋云,似乎給人一種慘淡、冷漠的感覺。但秋云的淡薄、高遠,似乎更像是一種境界,人們借以明志,借以抒懷。
云由濃到淡,由厚到薄,草木由密到疏,由綠到黃。天與地,都在做著減法,都開始變得簡約和輕盈。

秋分二候·蟄蟲坯戶?!抖墓?jié)氣百科全書》插圖
但各地的溫涼更迭大不相同。南方是“熱至秋分”,時有新涼。而北方已不是新涼,而是輕寒。而塞北秋分時已見初霜,“秋分前后有風霜”,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裝”。
古人認為,秋分是一個分界線。秋分之前,暑有余熱,所以秋燥還是溫燥;秋分之后寒意漸濃,所以秋燥已是涼燥。因此,過了秋分,需要多吃溫潤之物。
對江南而言,天氣通常是“冷至春分,熱至秋分”,但這句話只能大體代表氣候上的平均值。秋分時節(jié),南方往往依然暑熱未消,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尤其如此。
“木犀蒸”和桂花雨
宋代《太平御覽》引《天文錄》曰:“大寒在冬至后,二氣積寒而未溫也。大暑在夏至后,二氣積暑而未歇也。寒暑和乃在春秋分后,二氣寒暑積而未平也。譬如火始入室,未甚溫,弗事加薪,久而愈熾,既遷之,猶有余熱也。”可見,人們很早就已經(jīng)意識到,春分、秋分還難以“寒暑平”或“寒暑和”。
此時的南方,“薪柴”已撤,卻猶有余熱。人們把這時的悶熱天氣,稱為“木犀蒸”。悶熱,都被說得如此文雅。
2015年9月22至23日秋分時,我到長沙出差,兩天里見證了“木犀蒸”和桂花雨。

左圖攝于9 月 22 日(秋分前一日),右圖攝于 9 月 23 日(秋分日)?!抖墓?jié)氣百科全書》插圖
我不禁感慨,迎候你時,一樹芬芳;送別你時,滿庭花雨。
為什么叫“木犀蒸”呢?木犀,曾是桂樹的俗稱。農歷八月,雅稱桂月,正是桂花飄香的時節(jié),人們有著“酌酒呈丹桂,思詩贈白云”的盎然詩興。
宋代范成大《吳郡志》載:“桂,本嶺南木,吳地不常有之,唐時始有植者。浙人呼巖桂曰木犀,以木之紋理如犀也?!?/p>
清代顧祿《清嘉錄》載:“俗稱巖桂為木犀,有早晚兩種。在秋分節(jié)開者,曰早桂;在寒露節(jié)開者,曰晚桂。將花之時,必有數(shù)日鏖熱如溽暑,謂之木犀熱。言蒸郁而始花也?!痹诠饦浼磳㈤_花的時候,常有一段時間像在鍋里蒸的悶熱天氣,仿佛桂花是因悶熱而開花的,所以這樣的天氣便被稱為“木犀蒸”或“木犀熱”。
秋分時節(jié)“雷始收聲”
秋分時節(jié)“雷始收聲”。夏季,空中要么是“自我拔高”的積雨云,黑云翻墨、驚雷震天、白雨跳珠,要么是鋪陳于天幕的層云或者層積云,幾乎整個天空都“未予顯示”,雨也下得拖泥帶水。大家避之不及,怎會有看云的心情呢?!

二十四節(jié)氣百全國雷電預警數(shù)?!抖墓?jié)氣百科全書》插圖
到了秋季,降水減少,氣壓梯度加大,大氣通透性和潔凈度提高,流動性增強??傇屏繙p少,其中高云比例提高,由厚重變?yōu)檩p盈。
“日映仙云薄,秋高天碧深?!边@個時候的云是高天上流云。絲絲縷縷,團團朵朵,撩人而不擾人。似乎只有這個時候的云才有資格被叫作“云彩”。
諺語說:“秋分白云多,處處好田禾?!边@時的云白禾黃,是人們在色彩上的雙重歡喜?!盾髯印吩疲骸巴械囟斡睿扬L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廣大精神請歸之云?!碧茥顐娮⒃唬骸爸辆辽?,通于變化,唯云乃可當此說也?!?/p>
荀子所言算是對云的至高評價了吧?云,低可近人,高可及天。風是它的朋友,雨是它的孩子。它的近與遠、舒與卷、濃與淡、聚與散,是歲月最靈動的寫照。

2013年臨近秋分時,作者攝于吉林省撫松縣興參鎮(zhèn)頭道溝村。藍天白云下,大豆、玉米黃綠參差。《二十四節(jié)氣百科全書》插圖
秋分時節(jié),也是“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的時候。鴻雁農歷二月北上,八月南下?!岸嗽驴辞稍啤?,看的是流云飛鴻的時令之美。
秋分神也是豐碩秋實的守護神
民間繪制的秋分神,大體上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的秋分神是一位持戟的軍士,手持利斧,金剛怒目,代表古時的秋獵開始了。
直到清代,木蘭圍場的“哨鹿”,也是“率以秋分前后為候”。
在人們心目中,秋分神也是豐碩秋實的守護神。
所以第二個版本的秋分神是一位手持拂塵與書卷或團扇的仕女,但也有的秋分神并無持物,只是端袖沉思。

秋分神。《二十四節(jié)氣百科全書》插圖
人們往往將仕女版本的秋分神繪為神話中的仙女嫦娥,這與秋分與中秋日期相近有關。
自古以來的祭月、拜月和賞月,均體現(xiàn)著人們對星辰的崇拜。
被古人視為“寒暑平”的春分和秋分,節(jié)氣神都是纖云弄巧般的仕女,她們是最宜人時令的代言者。
不過,就氣溫而言,春分和秋分并非“寒暑平”,而是春分近寒,秋分近暑。民間秋分神一武一文的角色差異,或許也體現(xiàn)了人們在仲秋時節(jié)感觸的差異。
此時,秋高氣爽之時,有人賞秋,有人傷秋。人們有秋興,也有秋愁。
注:本文選自《二十四節(jié)氣百科全書》,較原文有刪節(jié)修改。文中所用插圖均來自該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fā)。
原文作者/宋英杰
摘編/何也
編輯/羅東
導語校對/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