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北京出發(fā),去4000公里以外的新疆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喀什邊境管理支隊排依克邊境派出所,要坐飛機再換汽車,需要十幾個小時。
這座邊境派出所扼守瓦罕走廊要塞,路途遙遠,但自從2023年10月將廢棄營房打造為紅色教育基地后,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竟有6萬余人次來到排依克邊境派出所打卡。這些人來自北京、上海、長沙、廣州……他們從幾千公里外,來聆聽這座派出所的故事。
紅色教育基地外景,立著“帕米爾高原第一所”石碑。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廢棄營房改成紅色教育基地
“喀喇昆侖”源自突厥語,意為“黑色巖山”。游客從喀什市區(qū)自駕到瓦罕走廊,途中會遇見數(shù)不盡的冰峰。千里路途,人煙稀少,滿眼是一望無際的山壁、峽谷。這里風(fēng)景奇特,常年吸引了不少游客。
瓦罕走廊連接中國、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四個國家,屬于邊境特別控制區(qū),不對游客開放。在過去很長時間里,游客們走到派出所卡點前,只能開車原路返回。負責(zé)轄區(qū)治安的排依克邊境派出所民警說,尤其在2023年,游客比往年都多,看到不少游客失望離開,于是大家就集思廣益想辦法。
最終,一座由廢棄營房改建成的紅色教育基地誕生了。所長彭明有告訴記者,這座基地是民警們在工作之余,花費半年時間完成的。大家把這里收拾得像個展覽館,游客一走進院子,就能看到立著的文字牌,上面介紹了瓦罕走廊、戍邊人、當(dāng)?shù)孛癖娮o邊員的故事。不遠處,還有兩個蒙古包民俗屋。
院子里有兩個車庫,停了兩輛20世紀(jì)中期流行的車。一輛是“南京嘎斯”輕型卡車,彭明有介紹,這是派出所第一代運輸車輛,曾是數(shù)代官兵轉(zhuǎn)運物資的主要運輸工具,現(xiàn)在車輛已經(jīng)報廢,但還能點火發(fā)動;另一輛車是在20世紀(jì)60年代BJ-212系列越野車基礎(chǔ)上升級的戰(zhàn)旗皮卡,是派出所第一代巡邏車輛,曾在幾十年的時間里載著官兵蹚冰河、穿泥潭。
紅色教育基地的老汽車。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老營房的辦公和生活場所,是一排幾間屋子組成的平房。狹窄的走廊,兩個人并排走都很擁擠。一間會議室里還留著“大背頭”電腦。兩間宿舍,分別放著兩張上下鋪鐵床,床上被褥疊成了“豆腐塊”,窗臺上還留著煤油燈,地上的煤爐已被冷落多年。
紅色教育基地的會議室。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雖然收拾得利落,但老營房設(shè)施太簡陋,會有游客喜歡嗎?剛開始,民警們也有些拿不準(zhǔn)。但讓人驚訝的是,基地開放首月,游客就達到1000余人次。很多民警主動要求,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為游客提供解說服務(wù)。為了征集游客意見,民警們設(shè)置了一面留言墻,結(jié)果上面貼滿了游客的祝福語。
“一看到國旗就哭了”
3月26日上午,記者在紅色教育基地遇見幾名從湖南長沙來的游客,他們坐飛機到喀什后,租車自駕前來參觀瓦罕走廊。他們看到邊境特別控制區(qū)“禁止擅自進入”的標(biāo)志牌后,本打算返回的,卻看到一座舊院子里有不少人在拍照。他們走進來,看到了飄揚的五星紅旗、記載戍邊故事的文字牌、磚房里破舊的老卡車、鐵床上單薄的被褥……人群中,游客謝女士止不住地流淚。
“我們開了一千多里山路,見了很高的山,但感覺,都沒有旗桿上的國旗高大?!敝x女士說,她一下車看到五星紅旗就哭了,在參觀營房后,更是涕淚難止。在游客留言墻上,謝女士寫下一行字:祖國萬歲!從今以后,要珍惜每一天生活。
“很多游客來我們這兒都特別感動,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動?!?999年出生的民警丁吉祥是河南鄭州人,他在一次做解說服務(wù)時,遇到一對從廣東來的夫婦。二人堅持要送他一副手套,丁吉祥堅決不要。那對夫婦說,“我們的孩子都比你大幾歲,你在這里太辛苦了,請你收下吧,這是一對廣東夫妻對你的思念。”
丁吉祥回復(fù)說,人民警察是絕對不能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澳菍Ψ驄D聽完我說的話,一下子又流淚了。我也和他們說了好久的話,讓他們慢慢平復(fù)心情。后來,他們說還會再來看我,專門要聽我們派出所的故事。”
游客留言墻經(jīng)常不到一個月就被便利貼貼滿,層層疊疊的,像喀喇昆侖山的巖石層。等到實在沒地方貼的時候,民警們就會把便利貼都揭下來,珍藏到冊子里。游客們寫的最多的話是“祖國萬歲”,還有孩子寫下“長大后我要成為你”“界碑冷,但你們的手溫暖”。
紅色教育基地的游客留言墻。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讓彭明有感動的是,有些多年前曾在此服役的老兵,會專程帶著孩子故地重游。每個老兵重回營房都會當(dāng)場落淚,說他們看到年輕人戍邊,仿佛看到了自己和戰(zhàn)友年輕時的樣子。有一名老兵已年過花甲,他在參觀后對民警們說:“我們埋下的界樁,已長成孩子們心中的參天大樹?!?/p>
瓦罕走廊永遠都有戍邊人
42歲的彭明有,已有23年的戍邊經(jīng)驗。他親歷過戰(zhàn)斗,有著豐富的邊境工作經(jīng)驗,也善于聯(lián)系群眾。2018年,他調(diào)到排依克邊境派出所任所長,走遍了轄區(qū)每一處山口,認(rèn)得轄區(qū)內(nèi)每一戶人家,成了“活地圖”。有當(dāng)?shù)乩先苏f,“彭明有知道的事兒,可能比縣志都多?!?/p>
“派出所成立至今已經(jīng)75年了,但是關(guān)于瓦罕走廊的歷史,可不止這些時間。”彭明有說。
紅色教育基地的展板上,記錄著唐朝名將高仙芝的故事:公元747年,唐玄宗命高仙芝率軍討伐小勃律國,高仙芝所率人馬經(jīng)瓦罕走廊等地,最終使勃律出降,重新打通絲綢之路。19世紀(jì),清朝國力衰弱,瓦罕走廊成為英俄帝國角力區(qū)域。1950年,人民解放軍勝利進駐全疆各地,把五星紅旗插上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1963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富汗王國邊界條約》簽訂,正式劃定和標(biāo)定中國和阿富汗在帕米爾地區(qū)的邊界。
“我們不斷回顧歷史,讓我們自己,也讓游客知道,中國的領(lǐng)土,每一寸都來之不易。瓦罕走廊的故事講不完,因為每一代戍邊人都有故事,而瓦罕走廊永遠都有戍邊人?!迸砻饔姓f。
作為年輕民警,丁吉祥覺得屬于自己的故事才剛開始。在排依克邊境派出所的幾年,他迅速成長為熟悉單位業(yè)務(wù)、善做群眾工作的能手。2023年冬天,轄區(qū)工地發(fā)生勞資糾紛,他多方協(xié)調(diào),成功幫工人討回60多萬元工資。事后工人送來錦旗并特意說:“丁警官,一定要合影,照片里必須有你?!?/p>
紅色教育基地門口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帕米爾高原第一所”幾個大字。民警們發(fā)現(xiàn),如今,這塊石碑已經(jīng)成了游客的拍照打卡點。于是,他們又在石碑旁立起一塊牌子,模仿現(xiàn)在的“網(wǎng)紅體”旅游文案寫了一句話:想你的風(fēng)吹到了瓦罕走廊。
有游客在社交平臺上發(fā)文說,之所以推薦來排依克旅游,并不是這里真的適合旅游,而是因為來到這里,能讓人深切感受到祖國富強、邊境安寧的意義。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