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始:社會學的民俗學》,作者:岳永逸,版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3年4月(海報設(shè)計:劉曉斐)

推薦理由:

一本講民俗學的書?它是講那些民間故事嗎?還是哪個地方的奇風異俗?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翻開這本書,很可能會讓人感到失望。在這本《終始》中,岳永逸講述了一個民俗學派的歷史,已經(jīng)消逝在時代煙塵之中的燕京大學社會學系進行民俗學社會學化研究與實踐的歷史。楊堃、黃石、陳封雄、陳永齡、李慰祖、孫咸方……這些名字,和他們在八十年前那個強敵憑陵的艱難歲月中完成的民俗學研究調(diào)查論文,如今早已在架上承塵已久。岳永逸則將他們從遺忘的深淵中打撈出來,由此發(fā)現(xiàn)了中國民俗學的另一條“法脈”。黃石對民俗社會學提出的四分法“風俗禮制”,使中國民俗學在理論上具有了鮮明的本土特色,而這位費孝通口中奇奇怪怪的很有“義氣”的“怪物”,卻消失在了歷史中,不知所終。

民俗學的歷史,既是民俗學者的歷史,更是民俗學研究對象——社會文化的歷史。它不是術(shù)語的堆砌,而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社會文化的總和。社會文化猶如一面縱橫之網(wǎng),社會的每一個個體的生命,他們的言與行、哀與樂、生與死,無不活潑潑地貫穿于這張縱橫之網(wǎng)的每一條絲線中,無論牽起哪一條線,都會牽制全局,震動整體。這種社會學的民俗學的視野,讓地圖上的一個微不足道的村落小點,都可以擴展成為一個擁有無限時空生命意義的宇宙。

我們可以看到,北平郊區(qū)一戶村民房屋中的桌椅板凳的安排擺放,不僅在空間安排與使用上具有實用性,同樣也蘊含著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人與物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賦予了房舍以“生命”,不僅有身軀,還有意識,動態(tài)的時間在靜態(tài)的空間中流動,舊傳統(tǒng)與新觀念在這里碰撞,整個華北乃至中國社會文化,便被容納于這一座最尋常不過的房舍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那些鄉(xiāng)間小廟的信眾們,是怎樣靠著口耳相傳的講述與身體力行的組織,構(gòu)建出一個豐富多元的意義的宇宙。

如此微渺的小人物,在這些民俗學者深入、細致而不乏溫情的“熱描”中,成為了大寫的“人”。正是在這一批民俗學者胼手胝足的努力下,中國的民俗學才足以成就為根植于中國這片土地之中的民俗學。這或許看似僅僅是一個學科的歷史,但也是對中國最親近、也最尋常的老百姓的重新發(fā)現(xiàn)的歷史,猶如在歷史的河床上流淌的生命之河,無始亦無終。

撰文/羅東
編輯/張婷
校對/薛京寧